档案是历史的记录,是无声的记忆,是行动的痕迹,更是薪火相传记录永恒的文化遗产。一页轻薄的档案,承载着中铝山东一路走来经历怎样的厚重历史和时间信息。为了在第十八个国际档案日重现当年“五〇一”厂的荣誉辉煌,山铝档案人爬梳剔抉,解码山铝发展的开拓之旅,唤醒尘封岁月的时代回声。
掀开尘封多年的档案案卷,轻轻拂去历史的尘埃,让我们一同回溯那段筚路蓝缕的创业时光——山东铝厂的前身:山东省人民政府工矿部冶炼总厂
1950年报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公营及公私合营工矿企业调查表中企业沿革简历记录了建厂前后的艰辛:
1945年日本投降后至1948年3月,工厂经由十数次之抢劫掳掠,厂房宿舍均倾塌焚毁,资料全部损失,机器设备易于破坏取走者,几无一存。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第一军工局进驻张店铝厂,华东财经办事处工矿部也派人进厂守护,清理物资,管理仓库。
1949年2月,人民政府华东财政经济办事处工矿部开始在这块殆尽废墟的土地上筹建冶炼总厂。2月13日,工矿部派由胡邦凯率程宗浩、艾孟井等42人来做筹备建厂工作。同时,工务科派徐大新同志共同由济南运回机床二十五台,又由各厂抽调人员去北京、天津、济南等地招收一批技术人员和学生,在当地吸收了一批工人,至3月末人员达到377人。
1949年6月,胡邦凯厂长奉命赴青岛接管工作,渤海直属兵工厂、潍坊铁工厂相继并入冶炼总厂。9月,工矿部派吴际霖同志到厂主持工作。12月,胶东军工二局兵工七厂并入本厂,冶炼总厂人员达到1464人,这些人成为新中国铝氧创业的首批中坚力量。
1950年5月奉中央命令更名为“山东铝厂”,由中央重工业部直接领导。3月22日,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以财经字第1192号文批准,恢复山东氧化铝厂的建议,采用碱石灰烧结法生产工艺,规模为年产2万吨氧化铝,投资为5000万斤小米。经过多次计划设计,6月,氧化铝恢复工程(一期)开工。
建设氧化铝厂对刚刚诞生的新中国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作为第一代山铝人,他们的任务是,修复日本侵略者遗留的残缺不全的破旧设备,利用南定一带低铝硅比一水硬铝石铝土矿,采用碱石灰烧结法工艺,研制生产氧化铝。新中国铝工业的第一代创业者,依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完成了187个单项工程,建起新中国第一座氧化铝厂,开创了世界上利用烧结法生产氧化铝的先河,结束了新中国不能生产氧化铝的历史,从此开启中国铝工业的辉煌征程。